原标题:如琢如磨见人生胜宇配资
光明日报记者 杨桐彤 通讯员 张恺芮
玉粉在灯光下扬起,弥漫出柔和的雾。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佳兴玉器厂设计总监孙佳兴微微探身,指腹贴着玉面,一寸寸摸索走刀的方向。钻头落下,萝卜根须的轮廓,在他指尖缓缓呈现。
这原是一块岫玉废料,布满黑褐色绺裂、黯然无光。在他人眼中,它早已失去雕琢价值。可在孙佳兴眼里,它深埋土中,带着泥,藏着韵,等待被唤醒。原石那些不规则的纹路,就像萝卜的根须纠缠、泥痕斑驳。
“每一个玉石都是独一无二的。”作为玉雕工匠,孙佳兴始终秉持因材施艺的理念,根据玉石的质地、纹理、颜色等去设计与雕琢胜宇配资,让天然美与工艺美交会融合。
于是,他决定将黑脏绺裂之处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,运用“剜脏”“遮绺”等技艺,将“瑕疵”巧妙化为根部的形态。3个月后,玉萝卜雕刻完成,根须自然舒展,表皮纹理清晰,甚至保留着泥土颗粒般的质感,仿佛刚从黑土地拔出,活灵活现。
有人出价百万元想收藏这件《萝卜》,孙佳兴摇头婉拒。他开玩笑似的说:“这可是对我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,雕完它,感觉自己也重新发了芽。”
那年秋季的阳光照在他身上,也照亮了他日后创作的方向,“比起雕琢品相好的璞玉,把一块废料、边角料雕出花样,更能体现因材施艺的功力”。
每次拿到玉料,孙佳兴从不急于下刀,而是反复端详,与玉石“对话”数日才决定方案。一旦开始雕琢,每一刀都充满挑战。既要雕刻逼真,又要防止玉料因过度雕刻而崩裂。在雕刻《萝卜》最纤细的根须时,玉料突然出现细微裂痕,他立即停下手中的刻刀,仔细分析裂痕的走向,经过两天的调整尝试,才找到妥帖的角度和力度,重新入手。“雕刻不仅考手艺,更考心性。”他说。
20多年玉雕生涯里,孙佳兴获得过“红玛瑙杯”金奖、“玉华奖”金奖等众多行业大奖,也经历过低谷与困顿,受到外界干扰,为创作彷徨。但他认为这也是一段窗口期,能平静下来重新审视自身,“雕琢玉石,也是雕琢自己。玉越打磨越亮,人也会在打磨中,越来越清楚想去的方向”。
“如切如磋、如琢如磨。”这是孙佳兴最喜欢的八个字。时间流转,他对玉雕有了更深的理解:“要创作出好的作品,不仅要实现技艺与美学的交融,更要让玉石承载记忆与文化。”
为展现东北家乡的人文风貌,孙佳兴特意挑选了黑白交织的水墨玉与色彩斑斓的岫岩花玉,他觉得,水墨玉恰似黑土地与皑皑白雪,岫岩花玉则可以展现多彩故事。他与团队历时18个月创作的《黑土情》,将一方土地的生活百态凝固在玉石之中,最终摘得“百鹤金鼎奖”。
光线落下胜宇配资,他的刀尖再次稳稳推进。那是一块新玉,也是一段新的故事开始。
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